第一次见到这么细致的石刻,只有身临现场才能感觉到那逼真与细致。
五塔寺原名“真觉寺”,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,创建于明代,寺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。据史书记载,明永乐初年,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,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“佛陀伽耶塔”即金刚宝座的规式,就是塔的图纸。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,封他为大国师,授予金印,并赐地于西关(今西直门)外长河(今高梁河)北岸,为之建寺,寺名“真觉”。后来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(图纸)建成了这座金刚宝座塔,并重修了寺院。
门口的石狮子和石椅,古香古色的,很有味道。
进入五塔寺后我按逆时针方向游览,首先看到右手边一个角落里放着的一些残旧的石雕。
这个石头鼎吸引了我的注意力,鼎的残破并不能掩盖精细的雕工。
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了这个石鼎,细到每一条纹理每一个造型,雕工的精美细致程度令人惊叹。
五塔寺院内僧房门口的石雕,形态生动逼真。
五塔寺院内摆放的大批碑刻藏品。有石龟所驮的石碑,各个寺庙的奠基,还有某名人的事迹碑,墓碑,等等。
五塔寺金刚宝座上的纹理,金刚宝座上共刻有佛像1500多尊,绕了一圈看花了眼,没发现有重复的。金刚座下方雕有狮子、象、马、孔雀、金翅鸟王等五种动物,因为五塔寺正在修复,因此塔身的照片拍的并不是很多。
塔身雕刻的“象”
石台
武臣像和像身上的纹理。
对面是文臣像,一共六座。
特别介绍一下石享堂
清康熙十四年(1675),康熙帝为和硕显亲王富寿墓地建造的石享堂被安置在亭子里,是一座由30余块雕刻精细的石雕组成的石仿木结构建筑,极为精美。
石享堂的局部细节,实物很是精细。
左右两个寿盘中很是生动的石桃,中间一个石香炉,非常精致。
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,成化九年(1473年)建成金刚宝座塔。寺内原有大小殿宇楼阁200余间,清末悉毁于火,唯塔幸存。现在真觉寺被用作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。
金刚宝座:高耸威严,金刚宝座塔前面,两棵白果树分立左右,枝叶繁茂的两棵古树与塔有相同的年龄,绿叶随风摇曳似乎在对我说它五百年来的故事。
金刚宝座为7.7米的高台,系砖和白玉砌成,分6层,逐层由下而上收进半米,外观庄重。最下一层为弥座,其上5层;每层是一排佛龛,每个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。宝座顶平台,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。中央大塔13层,高约8米,象征毗卢遮佛;四角小塔各11层,高约7米许,5塔所象征的佛称五方佛。各塔均由千块预先凿刻好的石块拼装而成。宝座南北正中辟券门,塔内有石阶44阶,盘旋而上,通向宝座上层平台。台上还盖有下方上圆琉璃罩。塔座和身遍刻佛像、梵文和宗教装饰。中央大塔刻一双佛足迹,意为“佛迹遍天下”。传说佛祖圆寂之前留足迹于摩揭陀国一块石头上,后人刻佛足以示敬仰。在我国有十余处佛足迹,北京地区仅此一处。
五塔寺金刚宝塔宝座和五塔的须弥座四周都有狮子、象、马、孔雀、金翅鸟王等五种动物形象的雕刻,八国联军侵华时寺院荡然无存,只有这座金刚宝座塔幸存了下来。
清王朝建立后,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。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后为避雍正皇帝“胤祯”名讳,改名为“大正觉寺”。乾隆二十六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,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,并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,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,头戴红顶花翎的大臣们奔波于殿前塔后。当时热闹繁华的情景被绘制在一幅彩图中,图画记载了五塔寺当年的全貌:南临长河,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、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金刚宝座、毗卢殿、后大殿,东西分别列钟、鼓褛、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余间旁屋。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,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,金碧辉煌,显示出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。 晚清后,五塔寺逐渐衰落,到民国初年仅剩一塔兀立于一片瓦砾中。因无人看管,宝塔的铜质鎏金塔刹多次被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