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
总是有几所“镇城”的老宅子,
穿过庭院深深,透过烟雨朦胧,
成为了这座城最深沉的惦念。
日新月异的发展,
为常州城烙刻了时尚繁华的标记,
但最为珍贵的,
依然是静静矗立在城市一隅,
那些外表清冷,却又内心丰富的老宅。
青果巷
青果巷里的故事,怎么说也说不完。从古至今,从抗倭英雄唐荆川、文学家赵翼、到文化巨匠钱维城、革命领袖瞿秋白、实业家盛宣怀、刘国钧等等,这里诞生了无数名人,成就了数不清的人生传奇和艺术精华,留下的宅子自然也是成群成片。
青果巷是常州的“根”,还是常州的文化之魂。在巷子里,瞿秋白故居(天香楼)是全国文保单位;赵元任故居、唐荆川宅、恽鸿仪宅是省级文保单位;刘国钧故居则是市级文保单位。另外,这里的天井巷元井也是市级控保单位,拥有800多年历史。青果巷另有3处古树名木,8处历史建筑,古井十余口,这些都是常州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所在。
前后北岸
前后北岸,这一处几经曲折而被保存下来的方寸天地,安静地矗立在琳琅满目的商业街畔,白墙黑瓦,绿树红花,淡然美好。在这里,以苏东坡为首的“前后北岸居民”们,已经借由一所所年代久远的宅子,把文化的脉络深深镌刻在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。
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”就是从这里传出,“廿二史札记”也在这里写成。这里现有建于明朝的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,清代大学士吕宫状元府,清代漕运总督管干贞府第的楠木厅“锡福堂”,清代“江右三大家”之一、历史学家赵翼的“湛贻堂”和迷宫般的赵家园。还有优秀古建筑“道台府”四合院、将军楼、状元赵熊诏读书楼“魁星阁”等。
焦溪
焦溪现存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,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江南名镇。这里不仅是华夏古圣贤崇德尚学、归隐终老的文化纪念地,也是山水兼备、风貌独特、格局完整,具有典型明清商贸特色的江南水乡传统村镇。
2012年,常州规划院历史文化保护小组来这里调查,发现这里存着近800间的明清民国老宅,共35000平方米。“黄石半墙”、“金山石路”、“砖砌圈门”等几大特色文化让焦溪的风景别具特色。清朝鸿儒是仲明的是家大院、乾隆年间文武双科进士奚寅的故居“进士厅”、咸丰年间进士承越的故居……沿着青石板在弄堂里走一圈,独属于焦溪的古风古韵,就这么扑面而来。
孟河
孟河镇,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。这里是南北朝时期齐梁两朝15个皇帝的故里,也是“孟河医派”的发源地。这里还出了37个宰相,造就了唐代散文家萧颖士、常州市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、十六个进土、数百位文臣武将和昭明太子萧统等一大批文人墨客。
在这里的老街逛一圈,上了年纪的老宅子,自然不会难找,仅是常州市第三批公布的178处历史建筑中,孟河镇就有30处。其中,“孟河医派”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费伯雄故居,位于原孟城村委大南门,是费氏医家的三世祖费宗岳在1770年建造的。建筑坐西朝东,雕花门楼,飞檐围墙,内倚走马长廊,古典雅致。
杨桥
杨桥,位于武进南端,黛瓦粉墙、条板排门、雕花木窗以及街道清一色青砖石板,处处流淌着江南水乡的气息。明清时,大批商贾云集于此筑园、造地、开店,至今仍有500余间明清建筑毗连成街市,恍见昔日繁华。
在杨桥,三面环水的古街老房子面积约有近3万平方米;现存杨桥北街、南街、东街、桥南西街、桥北西街等五条长约730米、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老街;南杨桥、庄基桥、谢桥、五洞桥、东西虹桥等6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坐落其中;另有六座保存完好的寺庙古建筑……村落、街巷、水系、田园交融一体,呈现出浓郁的传统水乡村落风。
董亦湘,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。陈云、张闻天都经由他介绍入党。他的故居,位于潘家镇董家旦(村),已有130年多的历史。故居现存平房3间,坐北朝南,硬山式砖木结构。鱼形穿枋头出露檐下,并饰有云纹浮雕,建筑颇具清代风格(东山墙面上半部已非原筑)。故居正中为厅堂,东厢房为董亦湘卧室,南向明间为半墙半窗(木格短窗),室内尚保存有董亦湘烈士生前家居时的床柜、梳妆台、箱笼等遗物。西厢房为当年办私塾的授学之室。
大陆饭店,建于1916年,是常州出现的第一座“现代化”西式洋房,它的出现曾开启了近代常州城市建筑的先河,也是乌龙庵地区唯一留下的历史建筑。乌龙庵地区是常州一处古老的住宅区,粉墙黛瓦、庭院深深、古巷纵横,马头墙、观音兜、古井、古树组成了一幅绝妙的老常州风景画。这里还是孟子后裔的居住地,还曾孕育了中国许多名人:蒋维乔、孟森、孟宪民、孟宪承等。从明、清以来这里还一直是武进县衙署所在地,其南是原常州市政府所在地。
常州清潭荡下村有一处保存非常完整,距今100多年的清朝古宅。据主人郑大爷介绍,房子在他爷爷那辈就存在了。听家里长辈说,爷爷兄弟2人过去在福建以出海跑船为生,有一次接了一笔大单子,赚了钱之后就回老家盖起了眼前这座宅子。听说,旁边邻里的房子以前也都是格局一样的老宅子,但是考虑到生计和居住,大多数都被改建成了现代房屋,只有郑大爷家的房子被保存了下来。
梅村古戏楼座落在西夏墅镇梅村的东林寺前,建于150多年前的清代。该戏楼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,戏楼楼台高3.5米,宽8米。听说,完好时的戏楼,古香古色的楼台顶上雕龙画凤,正中有一块大匾,上写“仁神怡和”四个大字。台前装有红漆木板排门,雕刻着雅致的花纹。戏楼坐南朝北,楼前有近500平方米的开阔地,供各地群众聚集在这里看戏。